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孟子生平优选38句

孟子生平优选38句

时间:2023-08-24 19:53:51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孟子生平

1、孟子的性善之论,是通过与告子的辩论体现出来的。关于两人具体的探讨内容,记载在《孟子·告子》中。告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无善恶、仁义皆外,主要是从生物本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孟子则认为人类只有讲仁义道德才能区别于禽兽。孟子基于这一立足点,进而提出来“四心”的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提出仁、义、礼、智四端。从仁、义、礼、智四端出发,孟子提出来著名的“性善论”。

2、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发展出了“仁政”思想,并论证了“仁政”思想践行的可能性。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人生,相信人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的,寄希望于人能以自己心中的仁义礼智的自我完善来求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道。这固然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但却是追求人类社会完美和谐的重要思想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了。

3、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4、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5、另一方面,孟子也承认社会存在着恶的现象的,他认为这主要是由社会外界环境所施加给人的,这就更需要王道政治来改善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了。同时,孟子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只不过人对于“欲”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便是后世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来源了。

6、“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孟子认为后天的教育与人的道德观,形成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认为人心先天就存在的善端只是先验的道德萌芽,但是如果要保持这种善端,就必须养性存心,使其不断壮大,发展完善。

8、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9、与此同时,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10、所以,孟子认为,我们能把握的是性,但对于命,我们则无法把握和控制,也不可以预知命的未来。性是自己能够把握和控制的,而命则属于无可奈何的东西,无法预知。虽然命如此不可琢磨,我们就只能坦然对之,但也不要把它作为身心的主宰。

11、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12、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13、孟子约前372年邹国出生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14、他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人可以通过内省保持和扩充。但他的这个说法并不被人认同。人性善恶的问题,自古到今,众说纷纭。有的坚持“人之初,性本善”,有的坚持人的本性即恶。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明确了性善论的说法。荀子曾提出“性恶论”,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其实关于人性,至今都是没法定义。孟子却做到独树一帜,用智慧诉说本性,其实这源于他思维的深度,他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道德属性做了区分,前者是“性”,后者才是“人性”。

15、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16、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17、孟子生平:

18、从上文中,大体上我们能看出孟子“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了。孟子以性善来作为道德人应有的一种存在方式,确立起一个个人品德根基,从而来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求达到儒家的“大同”境界。以“性善论”为基础,进而阐述“仁政”思想,在治理社会上达到王道政治的局面,最终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1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出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0、扩展资料

21、孟子的影响:

2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正确处理“不为”与“有为”的关系

23、《孟子·告子上》中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唐朝韩愈将此提炼为“行成于思毁于随”。毛泽东喜欢“心之官则思”这句名言所表达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发挥。

24、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25、但对孟子的人性论的理解,还需结合他的命来进行,孟子认为口目耳鼻等肉体的自然欲求也可称之为性,但君子将其称为命,不认为是性。

26、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27、孟子认为人性是有善的倾向。孟子认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趋下也

28、孔子尚仁,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仁”,如此便将问题留给了后来者。后世儒家学者便试图从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到了孟子时期便直接以道德评价之善恶来谈论人性,进而探讨“仁”了。

29、《孟子·离娄下》中讲:“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里勾画出“不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为。孟子对“他为”与“自为”关系的认识,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较效益,也包含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认识。

30、《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孟子生平

31、“和而不同”反对抹煞差别的绝对同一,主张在重视特殊性的基础上注意与普遍性的联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则进一步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是孟子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32、孟子,战国时期的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与孔子生平相似。平民出身,但也是贵族后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善辩论,逻辑严密。已经达到了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孟子的思想成就仅次于孔夫子,正因为这样,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也就有了后人口中的“孔孟之道”。

33、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一点要明确孟子为什么要提倡性善论。简单的讲,孟子以性善论来探讨人性,是为了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而发展成了“仁政”思想,要求实行王道政治,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34、“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索的重要

35、孟子在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人性的性善论,被尊为儒家的正统思想。

36、整体来看,性善论实际上是社会文化长期发展累积起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体现。性善论作为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思想,是与整个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基于战国时期社会现实情况而提出的政治方案的一种,并对后世儒学及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7、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3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