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诫子书淡泊名利的句子-集锦54句

诫子书淡泊名利的句子-集锦54句

时间:2023-08-02 20:57:51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诫子书淡泊名利的句子

1、基本释义:意指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

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出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3、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4、曾经的香港首富李嘉诚他就曾经题写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认为这是他人生的格言之一。他就曾经说过要“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他在创业过程中,对衣服鞋子手表等等都不太在意,把精力放在更值得专注的地方。

5、含义: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6、释义: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7、dànbómíngzhì

8、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

9、然而,淡泊名利绝不是消极厌世、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虽对名利“淡泊”,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造福百姓。明代理学家蔡清光明磊落、居官清廉,他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他一生淡泊名利,却把为天下人谋利当作最高的人生理想,一心为公。古代许多清官贤臣,一生淡泊名利,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肩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大义,把为民造福作为毕生追求。

10、“淡”和“泊”都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说:“淡,薄味也,从水,炎声。”“淡”的本义指味道不浓,如《管子·水地》中有“淡也者,五味之中也”,《世说新语·言语》中有“其水淡而清”等说法。后引申为“淡泊、恬淡”之义,“淡”也成为中国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泊”:“洦,浅水也,从水,百声。”“洦”是“泊”的古字,今字写作“泊”。“泊”本义即为浅水之貌,引申为停泊、停船靠岸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浅水易停,故泊又为停泊。”“泊”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含义是“淡泊、恬静”,《康熙字典》说:“又澹泊,恬静无为貌”,《道德经》中“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的“泊”就是用的这一含义。先秦道家尤为推崇“淡泊”,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在告诫世人不要过分追求身外之物,要保持纯朴的天性,保持内心的安静恬淡。庄子推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淡泊境界,反对“人为物役”,主张过自然恬淡的生活。

11、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从此变化而来。

12、形容“不追求名利,淡泊”的成语有:淡泊明志、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看破红尘、宠辱不惊、清心寡欲等。

1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4、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为官从政所必备的素质,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都有劝诫后世子孙应当淡泊名利的箴言。北宋开国功臣赵普三度入相,显赫至极,却告诫子弟应以身报国、淡泊名利,他说:“吾本书生,偶遇昌运,受宠逾分,固当以身许国,私家之事,吾无预焉。”意在说明为官从政应该心怀百姓、以身许国,至于名利等私事,是不应该考虑的。明朝清官刘大夏一生光明磊落,廉俭为官,他教育子孙“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认为为官从政不单要警惕金钱的侵蚀,还应当远离功名的诱惑,做到清心寡欲,不慕名利。

15、【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

16、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17、应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

18、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荆鹏书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1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0、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

21、【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2、是诸葛亮发明的。

23、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24、诸葛亮用(诫子书)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25、“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典故出自三国时期…的《诫子书》。

26、【反义词】争权夺利

27、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8、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29、【近义词】平平淡淡

3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诫子书淡泊名利的句子

31、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32、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李白《短歌行》

33、【例句】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

34、出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35、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6、他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出追求理想的君子之风。(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诫子书》。译文: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37、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38、其实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白了就是沉住气,慢慢走,找准目标,不要着急。

39、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这句话,对于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启示。一个人欲望太强,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心智;一个人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在为官从政的那天起就应该终生铭记:干事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正确对待名利,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

4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41、【结构】偏正式。

42、答:淡泊明志

4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44、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4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6、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7、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48、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49、【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0、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51、提到“淡泊名利”一词,我们便会联想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实际上,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无法培养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内心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双重否定,强调了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明德”“致远”。

52、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做了一番大业,但他生活简朴。他倾全力去做事,未曾经营家业,更不图个人享受。死后他内无遗帛,外无赢财。

53、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54、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