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手不释卷三国曹丕翻译【优选84句】

手不释卷三国曹丕翻译【优选84句】

时间:2023-05-16 11:52:04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手不释卷三国曹丕翻译

1、然而,如果过度专注于学习,却忽略了人际交往和生活品质,也会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问题。

2、手不释卷是一句成语,把形容的是一个人非常喜欢读书和学习,时时刻刻都把学习放在心上,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要进行阅读和学习

3、同时,还需要学会如何高效地学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

4、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读者对于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非常感兴趣,非常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5、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伯仲之间【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作奸犯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6、同时也能让人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7、这种精神和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能够帮助人们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保持热情和努力。

8、手不释卷

9、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出自于三国时期吴国吕蒙的势力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10、这种状态可以让人保持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状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11、意思是手里拿着书舍不得放下,形容一个人学习勤奋认真。但是现在手机上的功能太强大了,几乎所有的书在手机上都能看到,所以看纸质版的人就少了。

12、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

13、“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1]

14、在学术界中,手不释卷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勤奋的学者,他们总是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发表论文和著作,对于学术事业兢兢业业,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创新。

15、《三国演义》中的好词: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16、意思指的是书本不曾离开过手指,主要是用来形容勤奋好学。最早是出自于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17、成语“手不释卷”指的是读书、写字、练字等对于书籍的接触和使用非常频繁,形容一个人对于学习和阅读的热爱和执着,没有离开书本的时间和机会。

18、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读书或者工作时非常专注和努力,不停下来,不分心,持续地进行阅读或者写作。

19、意思就是不肯放下手中的书籍。形容勤勉好学或读书入迷。

20、这个成语比喻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持之以恒,是一种褒义词。

21、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22、手不释卷的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于三国时期吴国吕蒙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

23、[shǒubùshìjuàn]

24、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指读书或看书极为专注,一旦开始阅读,手中的书就不肯放下,一直阅读到无法自拔。

25、手不释卷的人并不会停留在表面地学习,而是会不断探索和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

26、手不释卷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对于阅读的热爱和喜爱程度非常高,无论何时都不能放下手中的书籍。

27、这种情况通常表示这个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程度很高,有很强的求知欲。

28、手不释卷是一个成语,原意是读书人读书时,因为太沉迷于书中内容,所以不忍放下。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南朝梁代道士许真君,他曾经有一本书读透了而不忍放下,因此将此书读到了捧破掌,从而形成了手不释卷这个成语。

29、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和发展十分迅速,保持学习和阅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0、同时,读书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使人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世界。

手不释卷三国曹丕翻译

31、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书本不离手,借以形容十分勤奋好学。

32、因此,要在精益求精的同时,也要保持平衡和全面发展。

33、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4、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35、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指一个人一直在阅读书籍,无法停下来。

36、手不释卷常被用作褒义词,如:无论在何处,他总是手不释卷,难怪学问如此渊博。

37、释字有“放下”的意思;卷字指书籍。手不释卷一词出自《三国志》:“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将吕蒙因为没有文化知识,于是孙权鼓励他多多学习的故事。

38、shǒubùshìjuàn

39、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40、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学习和知识的追求和持续努力,同时也暗示其才华和素质的高超。

41、三国时,吴国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读书很少。孙权见他年轻有为,而且身当要职,劝他要多读些书,以增长知识。吕蒙想:读书是文人学者们的事,领兵上阵的人只要能打胜仗就行,哪里要读什么书呢?便推托道:“军队里事情太忙,没有空闲时间读书

42、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勤奋,在学习和工作上不懈努力的状态。

43、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44、成语“手不释卷”意思是指人们读书或学习的时候非常专心和用心,手里的书一本接着一本,不肯放下。

45、成语“手不释卷”指的是读书勤奋,不愿放下书籍。

46、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47、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48、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49、手不释卷释:放下。卷:书本。手总是拿着书。形容读书勤奋,用功好学或读书入迷。

50、出言不逊【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51、扩展资料:

52、是的。属于成语寓言故事。“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53、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54、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狂热的书迷身上,热爱读书的人通常会陶醉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等,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对于书的内容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和热情。

55、关于这个问题,手不释卷是指人们对于读书的热爱和执着,意味着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和爱好,使人们无法停止。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

56、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57、答:你好,题目有错别字,不是手不释巷,正确

58、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59、孙权听了,很严肃地跟他谈了半天,说:“你说事情忙,难道比我还要忙吗?孙权还举了两个好学的.军人为例,说:“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即曹操)也是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

60、的是手不释卷。手不释卷的含义是形容勤奋好

手不释卷三国曹丕翻译

61、手不释卷表示对于阅读、学习等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常常不愿意停下来。

62、延伸内容是,我们应该养成常常读书的好习惯,掌握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63、这种状态下,手一直拿着书或笔,不停地翻阅或写作。

64、手不释卷(拼音:shǒubùshìju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1]

65、“卷”指的是书,“释”的意思是放下。字面意思是手里随时都拿着书。比喻一个人特别爱学习,手里随时都带上一本书,一有机会就会翻开书学习。

66、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67、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68、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69、原因是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70、手不释卷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喜欢读书或写作,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非常投入。

71、这种热爱读书或写作的情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知识的精神。

72、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指一个人非常热爱阅读、学习、写作等,手中的书籍、笔记本等资料永远不会放下,总是一直在手里。

73、发音:shǒubùshìjuàn

74、答案: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指读书非常专注,不愿放下书本。原因可能是因为书籍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或者因为读者需要完成某项任务或考试。内容延伸可以是指,持续不断的阅读可以帮助提高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也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

75、成语寓意是: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机遇天赋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勤奋好学的人哪怕外在因素对再不利,他仍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而懒惰的人哪怕他天赋再出众,外界环境对他再有利,他的成就将是有限的。

76、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

77、意思是读书或者工作时一直在持续地阅读或者写作,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78、手不释卷详细解释:

79、手不释卷是指:手里拿着书本没有放下的时候。形容一个人喜爱知识,勤奋好学、勤读不倦。

80、这种心态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变得更加有智慧。

81、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是成语故事。

82、“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83、哥哥正准备考研究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

84、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危急存亡之秋【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名不虚传【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才高八斗【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手不释卷【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指日可待【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探囊取物【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文思泉涌【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旦夕之危【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明眸善睐【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月明星稀【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入无人之境【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妄自菲薄【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孑然一生【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对酒当歌【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屈指可数【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呼风唤雨【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品头论足【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回肠荡气【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三国演义》中的好句:《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评赵云)"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对刘禅)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者择贤者而让之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人生如白驹过隙!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刘备听兄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吕布(李肃说吕布反叛丁原后)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曹操(比喻有些事情,虽然做了也得益不大,但不做总觉得惜。)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以手指玄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曹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孔明对孙权(鲁缟,鲁国的丝织品,据说是最薄的。强力的弩剑到了射程终了时,已经没有力量了,即使是鲁缟也不能穿破。)《三国演义》好段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我等终身皆赖丞相福荫。”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操酒酣,遥指南岸曰:“周瑜、鲁肃,不识天时!今幸有投降之人,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诸公,与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碍!”又指夏口曰:“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顾谓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