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文王请姜太公【153句文案】

文王请姜太公【153句文案】

时间:2023-04-21 14:28:51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文王请姜太公

1、受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尊称太公。

2、应该和姜子牙的名字“太公望”有关。

3、《管子•小问》载:“武王伐殷,七年而崩。”《礼记•文王世子》也载“武王七年而崩。”即武王克殷后居天子位为七年;

4、不过,话又说回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为什么改变古籍的年数把武王、成王的在位年数进行压缩呢?

5、姜子牙出生之年不载于任何史料,但《竹书纪年》明确记载了他的卒年:“周康王钊六年,齐太公卒。”

6、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7、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件事。姜太公钓鱼是假,其实他是在等周文王,周文王当时正一心想访贤,可是不知到贤人在哪里,后来出巡至渭水河边时发现了姜子牙,才发觉正是他要找的贤人。

8、另外,上博简《举治王天下》里又说文王与姜子牙相遇于文王七年。

9、按照其字面意思,就是说姜太公死后过了一百多年,他的儿子丁伋即位为齐公。

10、问题出在哪儿呢?

11、弄清楚了姜子牙的姓、氏、名、字以及尊称,就不难发现,后人非常有可能是看到了“太公望”里面“太公”这两个字,不知其所指为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望文生义,以为指的是姜子牙,误以为当时的姜子牙已经很老了,称他为“姜太公”,从而讹传出姜太公七十二岁遇周文王的谣言来了。

12、就这样,周文王把姜子牙尊称为“太公望”。

13、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把武王克殷后居天子位的年数定为四年。

14、姜尚顺应命运的安排等待时机,用直鱼钩钓渭水里的鱼,不用鱼饵,鱼钩离水面三尺来高,姜尚自言自语道:“不要命的就上钩来!”

15、说过了文王、武王的年寿不可靠,再说回姜子牙。

16、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这一条红线不可逾越,又要维护《史记》中的穆王在位55年、厉王在位37年的记载,“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以西周积年共257年为准的情况下,只好把西周诸王的在位年数进行下调。

17、把姜子牙的籍贯错定在山东,应该跟《孟子•离娄上》记载的“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记载的“太公望,东夷之士也”之类的说法有关,早早把姜子牙认定为东夷人了。

18、所以“师”是他的官职名。

19、这里面提到的地名:东吕乡、棘津、莒州、琅琊、海曲等等,全都在山东,其中的海曲就是现在的山东日照。

20、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21、前面也说了,西汉人刘歆的《世经》认为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包括周公“摄政”的七年在内)。

22、即吴仁杰认为太颠与师尚父是一人,即“颠”是姜子牙的名。

23、另外,高诱注《吕氏春秋》说:“太公望,河内人也。”《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这些说法也不能成立。

24、但是,大凡先秦典籍中所提到的名人岁数,很多是靠不住的。

25、商周时期,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了周朝。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6、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7、姜子牙说:“我一不骑马,二不坐轿,大王的辇得让给我坐。”

28、一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溪边,见姜尚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姜尚举了举钓竿,说:“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29、但姜子牙封国在东海,并不能意味着他的籍贯就在东海。

30、不过,“吕望”里面这个“望”字,并不是姜子牙的原名,而是周文王帮他起的。

文王请姜太公

3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谚语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传说中姜太公下界帮助周文王但是跟文王并没有什么交情,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在江边垂钓,但是用的是直钩而且钩上面也没有鱼饵。就靠着这样的鱼钩姜太公也钓上了很多的鱼,如愿被文王看见了,文王认为这是一个奇才,就拜他为师在姜太公的帮助下终于将商朝打败建立了周朝。

32、姜太公是四岳之后的吕国人,以吕为氏。

33、那么,从姜子牙遇文王之年算起,到周康王六年,这段时间是可以大致算得出来的。

34、前面说了,《管子•小问》载:“武王伐殷,七年而崩。”《礼记•文王世子》也载“武王七年而崩。”即武王克殷后居天子位为七年;

35、不过,近代史家通过对出现“岁在鹑火”这一天文奇观进行推算,认为文王改正朔称王的时间应该是在他即位后的第四十三年。

36、姜子牙死的时候,对周武王说:“我死了,大王把我的尸首吊在王宫大殿的梁柁上,哪方有人造反,就把我的脸转向哪方,造反的就平了!”

37、商朝末年,姜子牙年近80,却怀才不遇,他见纣王昏庸无道,于是逃出商朝的都城,来到渭水河边隐居。他天天钓鱼,钓鱼的时候与众不同,他的鱼钩是一根直直的针。准备要戳鱼吗?当然不是。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8、在古时候,“上”、“尚”相通。

39、姜子牙七十二岁遇周文王的说法,主要来源于《荀子•君道》和《韩诗外传四》的记载。

40、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41、显而易见,姜子牙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在今天的山西霍州市。

42、姜姓始祖四岳当年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后被分封了齐、申、吕、许四个国家。

43、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又载:“盖太公之卒百年有余,子丁公吕伋立。”

44、西汉人刘歆的《世经》认为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含周公“摄政”的七年);

45、渭水访贤讲的是文王访太公。

46、假定古公亶父是在他辞世的那一年拜访姜子牙的。古公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季历继位。过了三四年,季历被商王文丁杀害。文王继位后七年寻访到姜子牙。这期间大概就过了十年。

47、但是,上面已经说了,上博简九《举治王天下•古公见太公望》中,古公亶父曾告诫文王:“子访之上(尚)父举词”、“得上父,载我天下;子失上父,遂(坠)我周室。”

48、周文王说:“我没数。”

49、姜子牙曾经是文王、武王时代掌管军队的大师。

50、对于《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的“盖太公之卒百年有余,子丁公吕伋立”,理解为“姜太公在一百多岁病逝,他的儿子丁公吕伋即位”也比较合理了。

51、有人因此认为,由于“牙”古音疑纽鱼部,“望”古音明纽阳部,疑明准双声、鱼阳对转叠韵,即“牙”是由“望”音转成的。

52、周武王听了姜子牙的话,把姜子牙的尸首吊在王宫大殿的梁柁上,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哪方有人造反,就把姜子牙尸首的脸转向哪方,不用出兵出将,哪方的乱就平了,姜子牙的尸首不臭不烂。

53、假定姜子牙初遇文王时为三十岁,那么,30+81=111,即姜子牙享年为一百一十一岁,就比较可靠了。

54、太公八十遇文王,七十二岁之前在终南山上跟一个师傅学道,到了七十二岁之后,师傅叫他下山。。。。。另,有一句民间俗语“少不少,甘罗十二为丞相;老不老,太公八十遇文王。”太公八十遇文王,七十二岁之前在终南山上跟一个师傅学道,到了七十二岁之后,师傅叫他下山。。。。。另,有一句民间俗语“少不少,甘罗十二为丞相;老不老,太公八十遇文王。”

55、不难看出,“吕牙”就是吕望。

56、这里面应该还存在有偏差。

57、《水经注》引《齐乘》又称:“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博物志》也说“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

58、《封神演义》里一口一句“姜尚”,的确,在先秦,“某父”中的“父”字经常会被省略,比如《左传•昭公十二年》里“禽父”、“夑父”,其实是鲁公伯禽、晋侯夑。

59、姜子牙道号“飞熊”,是文王遇姜子牙前夕,由史扁卜卦,出现了“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的爻辞。后人误把“非罴”转成“非熊”,最终演变成了“飞熊”。

60、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文王请姜太公

61、这也说明武王死年不可能是九十三岁。

62、姜子牙说:“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孙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63、不管怎么样,姜太公七十二岁时垂钓渭水磻溪、被文王所遇的故事已经深植民间。

64、比如《后汉书•郡国志三》“西海”下注引《博物记》说:“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

65、姜子牙的名字,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66、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放上鱼饵,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姜尚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三尺来高。并且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67、这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正好遇见了钓鱼的姜尚。姜尚奇特的钓鱼方法吸引了文王的注意,于是便和他攀谈起来。谈话中,周文王发现姜尚是一个目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

68、周文王一听,后悔了,连忙说:“你快上辇,我还拉。”

69、关于姜子牙的名,宋人吴仁杰在《两汉刊误补遗》卷四中说:“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师古曰:‘太颠以下,文王之四友。’仁杰曰:《表》于四友后又列师尚父,此误也,太颠与师尚父岂异人乎?《书大传》曰:‘散宜生、南宫适、闳夭学于太公望,遂见西伯于羑里,故孔子曰: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郑康成谓周公曰君奭,举虢叔以下五人而不及太公者,太公教文王以大德,周公谦不可以自比,误与表同。”

70、再说回来,姜子牙是吕国人,以吕为氏。而先秦人的习惯是:男人称氏不称姓,女人称姓不称氏。

71、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流传出“太公七十二而用之者”的说法呢?

72、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姜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73、姜子牙问周文王:“大王请我,怎样进京”?

74、清人苏时学赞同吴仁杰的说法,他在《墨子刊误》中说:“泰颠,当即太公望也。罝属夭,则罔属颠,与太公钓渭遇文王事亦合。迨马融注‘十乱’,以泰颠与太公望并举,后世以为二人。然文王诸臣,自以太公为称首。《书•君奭》篇唯以泰颠与诸臣并举,而不及太公,《逸周书•克殷》篇亦然。若使果为二人,岂容都不道及?是颠即望无疑也。”

75、周文王回到京里,封姜子牙当军师,领兵打殷纣王。以后,周文王死了,姜子牙又保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得了天下。

76、史料记载,周文王遇到姜尚时,姜尚为80岁(即公元前1076年),而周文王生于公元前1152年,所以可以推理出周文王遇姜尚时为76岁。

77、同样道理,《史记》载:“周王崩,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即武王死后,成王因为年幼,周公不得不亲践天子之位,摄政治理天下。

78、他被姬昌的诚心所感动了,后人称这件事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子牙被文王封为丞相,帮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对周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79、那么,姜子牙在得周文王知遇后,经过了辅佐文王的四十三年、武王伐商的十三年、武王克殷后在位的七年、成王在位的三十七年、再加上康王六年,共一百零七年时间。

80、虽然有人认为,《逸周书•克殷》篇里既记载有太颠,又记载有尚父,但《克殷》为战国史官写的东西,并非绝对可靠。战国史官写前代史,常有把一个人写成两个人,或把两个人写成一个人的现象发生。

81、克殷后,武王又坐了多少年天下呢?

82、原因很简单,《大戴礼》中明确记载“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即周文王在十五岁时就生下了次子周武王。生育武王的女人,按照《管蔡世家》里面的记载,就是文王的正妃太姒。但《管蔡世家》又交待得很清楚,太姒一共给文王生了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第九子康叔封,最十子厓季载。但是,文王死后十一年,武王克殷平天下,大封功臣昆弟,他的两个弟弟康叔封和厓季载竟然因为年幼没有得到封国。太姒大约在文王十三岁时就替文王生下了长子伯邑考,她的年龄只会比文王大而不会小。那么,她生育康叔封和厓季载时,岂不是已经在九十岁以上了?这根本不符合生理科学。所以,周文王死年,决不是九十七岁。

83、《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则把成王在位年数定为二十二年。

84、这天晚上,他梦见飞熊入怀,第二天就差人访飞熊。在渭水河边访到了钓鱼的姜子牙,姜子牙的号叫飞熊。周文王听了当差的禀报,亲自坐辇到渭水河边请姜子牙到朝里管理国家大事。

85、那么,古公亶父拜访姜子牙时,姜子牙大概二十岁出头,不能再往小里推了。

86、跟周文王来的文官武将都愣了!这辇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几?还要坐辇!可是,周文王没打哏儿就答应了。

87、典故:姜太公遇文王。周。姜尚。字子牙。汲人(东海许州人)。道号飞熊。先世封于吕。亦曰吕望。避纣乱居东海之滨。钓于磻溪(渭水)。其钩为直。意不在鱼。志在君相。文王闻其贤。聘为师(丞相)(其时年八十)。后周伐纣。灭商兴周。武王称曰尚父。封其子丁公于齐。

88、有一天西伯侯姬昌经过渭水,要回西岐去,他听说姜子牙是位贤才,就来请他一起去西岐。姜子牙故意躲着不见,在芦苇丛里边不出来。姬昌吃了三天的素食,沐浴更衣,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命人抬着礼品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相迎。

89、不过,就算姜子牙是三十岁遇文王,但他事周的时间长达一百零七年,还是让人感觉难以置信。

90、我们来看一下,周文王即位后第七年遇姜子牙,过了三十六年(即周文王即位第四十三年),文王改正朔称王;过了十三年,武王克殷;过了四年,武王崩;再过二十二年,成王崩;再加上康王在位的六年,总共时间是八十一年。

文王请姜太公

91、姜子牙又出了难题,“我坐辇,还得大王亲自拉着。”

92、“吕牙”的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也仅见于《孙子》。

93、这么一来,姜子牙遇文王到姜子牙病逝的这段漫长的时间就大为缩水了。

94、《韩诗外传四》则这样写:“太公七十二而用之者,文王。”

95、但依据先秦的人名、字的通例,“子某”、“某父”都是字而不是名,像“禽父”、“夑父”,都是字,所以,“尚父”应该是姜子牙的字。

96、例如周公封鲁,但周公的籍贯并不在鲁。

97、殷商王朝后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部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心怀奇策的姜尚,得知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来到渭水之滨的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98、《大雅•大明》篇中又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即周文王在继位之初就与太姒结婚了,将之与《尚书•无逸》所记文王“享国五十年”结合起来看,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岁。

99、但,姜子牙初遇周文王,不应该是七十二岁,否则就太过荒唐离奇了。

100、根据《帝王世纪》所记:“文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文王于是更为受命元年,始称王矣。”说的是文王在即位后的第四十二年,由于金、木、水、土、火这五星聚在西边太阳落山处,在晚霞的映衬下,好像五只赤乌鸟齐聚在岐山周祖庙的上方,西伯昌认为这是上天在指示他去夺取商纣王的王位,于是称这一年为“受命之年”,自认为得天命而称王。

101、人们除了从“太公望”这一尊称中组合出“姜太公”、“吕太公”的称呼,还组合出了“姜望”、“吕望”的称呼,让人啼笑皆非。

102、如果这个考证成立,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说的成王在位年数为二十二年就站不住脚了。

103、最大的可能,就是姜子牙初遇文王不是七十二岁,而是三十岁上下。

104、姜子牙摇头说:“晚了,不行喽!”

105、周文王说:“骑马、坐轿,随你挑。”

106、姜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姜太公」、「姜子牙」、“吕望”。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也尊称他为「尚父」。姜太公姜子牙是东海上(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人士。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纣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於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勾、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去钓鱼。静待多年,最後感动了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隐居10年,当他83岁时,周文王再度到访,在文王诚意请求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故後人尊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姜子牙老年得志,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练武、励精图治,并策划推翻商纣的暴政。卒之在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万,大败商军於牧野,为武王奠定周朝。因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分封於齐(现今山东),是齐国的始祖。諡号为齐太公。

107、又比如《礼记•文王世子》中记:“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108、我们来看:

109、称姜子牙为“师尚父”,是古代有大师和少师,大师就是后来的太师,是最高的武官,掌管军队。

110、现在很多可查的史料,对姜子牙的籍贯都搞错了。

111、《孟子》等书之所以把姜子牙说成东夷人,估计是跟姜子牙封国齐是东海之国有关。

112、这个吕国在最早的时候,是在今天山西霍州市(以前称霍县)西南,在太岳山的西边。后来的周穆王重新封了吕国,将它迁到了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边。

113、文王“享国五十年”,即他在七年后去世。

114、《荀子•君道》中是这样写的:“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倜然乃举太公,州人而用之,……行年七十有二……”

115、周文王请姜子牙上车,屏退拉车手,亲自将姜太公请回都成,整个路程大有约八百步那么远,姜太公就说:不容易啊,你作为一国之主,能亲自拉我八百步,所以我要保你周朝八百年江山。

116、那么,武王克殷事发生于文王死后第十三年。

117、而《史记•周本记》又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

118、姜太公他遇到周文王的时候是72岁

119、另外,《说苑.尊贤篇》虽然不说姜子牙七十二岁遇文王,但说:“太公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120、所以,姜子牙享年是否是一百一十岁上下,还是有波动的。

文王请姜太公

121、“师尚父”也因此被称“师望”。

122、文官武将吓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当成大骡子大马啦?罪过不小!可是,周文王又没打哏儿就答应了。

123、姜子牙隐居十年,于蟠溪峡以愿者上钩的钓法震动周文王,八十三岁时受拜司马,辅佐文王。

124、姜太公姜子牙等待周文王10年。

125、我的天,姜太公死了一百多年他的儿子才即位,这个儿子是从哪里来的?他当时得有多少岁了?

126、但是,上博简《举治王天下》里有古公亶父访问姜子牙于吕隧的记载。古公亶父原先居于豳地,后迁到岐阳周原,说他不远千里跑去山东访问一个年轻小伙子,很难说得过去。

127、即“尚父”并不是来源于周武王对姜子牙的尊称,它根本就是姜子牙的名或字。

128、姜子牙于渭水河边用直钩垂钓以待文王,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的来历

129、到了八百七十三年,当时的大王怕他掉下来,就派人把他取下来。打开棺材发现,姜子牙的尸首烂了,从中飞出18只鸽子,所以有了18路诸侯的争乱。只得埋了。这时候,周朝亡了,后来秦始皇得了天下。

130、所以,先秦、秦汉的典籍里对姜子牙常见的称谓是“吕望”、“吕尚”。

131、原来,西周共和元年之后,是有明确的纪年可查的,属信史时代;西周共和元年之前,各种纪年混乱,尤其商代、夏代之前,不但模糊难考,甚至湮灭而不可考。“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任务,就是要考证出其具体纪年。

132、姜子牙睁开眼睛,下了辇问:“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133、总之,文王礼遇姜子牙时,姜子牙的年纪不应该太大,也不应该太小,应该是三十岁出头,正值盛年,风华正茂。

134、只有这样,才会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可能。

135、《尚书•泰誓上》载:“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即文王死后十三年,武王克殷;

136、显而易见,如果姜子牙是在七十二岁遇上周文王,即,72+107=179,即姜子牙享年一百七十九岁,根本不科学啊!

137、所以,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颠,字尚(上)父,尊号太公望,官太师。

138、另外,很多人认为,因为周武王崇尚姜子牙,以父礼事之,所以尊称为他“尚父”。

139、史家认为,如果说武王是在文王死后九年才开始着手准备伐商事宜,很说不过去。从而推想,武王为了完成父亲的夙愿,他在继位后并没有改年号,仍旧继用父亲的纪年,所以,这里说的“九年”,其实是周文王死后的第三年,这样才比较合理。

140、即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曾经拜访过姜子牙,并且叮嘱文王一定要想办法得到姜子牙,说什么你得到了他,就得到了天下,丢失了他,就等于丢失周王室。

141、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拉着,一步一步地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请能人哪!一个大王,平日里肩不挑担,手不提篮,这回拉了个辇,哪能拉得动!拉了一气,停下来歇脚。看姜子牙,在辇里还睡着了!周文王歇了一阵,再拉一气,又拉不动了;再歇了一阵,再拉。拉了三气,歇了三气,累得汗珠子赶点儿滴,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只好对姜子牙说:“实在拉不动了!”

142、上博简九《举治王天下•古公见太公望》里面有记载:“古公见大公望于吕遂。”另外还记载有古公告诫文王的话:“子访之上(尚)父举词”、“得上父,载我天下;子失上父,遂(坠)我周室。”

143、可惜的是,2007年,西周青铜器尧公簋在香港地区展出,该簋上铭文有“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字样。考古家通过考证,认为这“王命唐伯侯于晋”的“王廿又八祀”指的是成王二十八年。

144、为什么不把姜子牙初遇文王时的岁数定位在比三十岁更小的十几岁、二十岁呢?

145、司马迁拿不准是七十二岁还是七十岁,在写《史记•齐太公世家》时,就笼统地写:“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

146、周文王要夺无道昏君殷纣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就招兵买马,访请能人。

147、《史记•齐太公世家》交待得非常清楚:“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148、所以,“姜尚父”简称为“姜尚”,那是没有问题的。

149、姜子牙的“子牙”是怎么来的呢?《孙子•用间》有提到:“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150、《尚书•无逸》记文王“享国五十年”;

文王请姜太公

151、其实,在先秦典籍里,是根本不存在“姜尚”、“姜子牙”、“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有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

152、即周文王出猎,与姜子牙相遇于渭水之阳。一番交谈下来,周文王心情大为舒畅,感叹说,我先君太公在世的时候就说,必定会有圣人来辅佐周,周会因此兴旺发达。你就是这个圣人了,我先君太公盼望你很久了。

153、原因:据说,西伯侯姬昌做梦梦见一只飞熊扑向自己,为自己算了一卦,当有贤人。所以便去找姜子牙,以求其辅佐西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