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时间:2023-04-21 14:25:51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1、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2、三是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当官太难了,“要做老爷,先当孙子”。活得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他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自已。况且现实又充满血雨腥风,“田园将芜胡不归”!

3、陶渊明的决定也获得了妻子支持,陶渊明能对官职如此淡定,跟妻子背后的支持也分不开。

4、二是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有关。渊明也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和济时救世的夙愿。

5、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死于晋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6、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经也任官职,但也弃职而去,最终归隐田园。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7、以正局级待遇退休,月俸禄六十石,不再发挥‘余热’,安享晚年,值得很多人学习。

8、其实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我们可窥见一二,陶渊明是一个非常安于现状的人,他喜欢踏实简单地生活,为官是为了生计,但官海沉浮,陶渊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官,因此干脆辞官回家。

9、其实他并不是不喜欢做官,而是对这个社会看得太透彻,陶渊明归隐,不求富贵只求安定,是为了彻底避开党派斗争,否则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性,肯定会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恐怕无法保全性命,归隐山林,不过是求一个安定。

10、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但特别喜欢喝酒,因为家境贫寒,他不能买酒喝,因此他到任彭泽县令后,就让部下种下糯米,糯米可以做酒,陶渊明说:“我常常酒醉,便心满意足了”。

11、陶渊明选择了不入“伙”,不扎堆,他没有和任何一群知识分子朋友长期待在一起。他在自保的过程中,大多采取自我安慰的方法。他不谈玄,不入佛,不佯狂,不颓废,不食散,不闹怪,尤其是不入“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12、在我看来,出现不同看法,是对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的缘故。

13、他的每一首诗,东坡在晚年的贬谪生活中都唱和了,并要弟弟苏辙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他对苏辙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人,实有感焉。”

14、他是苏东坡最为崇拜的人,提到他,东坡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15、前后十三年,数次仕隐,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其忽仕忽隐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16、《晋书·陶潜传》中写道:“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便是出自他任彭泽县令时期。

17、他在独往独来的状态中活了下来,还留下了一百多篇字字珠玑的优秀诗文。

18、苏东坡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为人也颇为相似。东坡先生评价他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19、青春时期,陶渊明心系天下苍生,希望通过仕途改善社会弊端现实,因此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在《饮酒·其十》中写道:

20、陶渊明辞官归隐时,写下了这篇《归去来辞》,人世间让他心神不安,富贵不是本愿,只希望能顺其自然走完人生路程,一切听天由命,陶渊明在此表达了自己要跟世俗断绝往来,回归山野的愿望。

21、“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22、他归隐田园,开荒种地,饮酒作诗,使他赢得了喘息的空间,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23、同时,他又受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隐逸之风的影响,自称“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24、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25、陶渊明觉得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回归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轻松愉快,身边一切都感觉那么亲切,这也表达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陶渊明不想跟腐朽的政治集团同流合污,因此只能寄情田园之中。

26、在世人眼中,陶渊明向往田园,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诗中也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陶渊明是真的不想做官吗?

2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8、彭泽县令是陶渊明在仕途生涯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陶渊明传》中也有记载。当时他生活贫苦,不得不去当了一个小官,以此维持生活。

29、这是陶渊明《饮酒》中的一篇,这首诗主旨是回归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享有很高赞誉,让人觉得纯然平和,忘却人生所有困扰。

30、陶渊明的诗词风格隐逸淡远,读他的诗会有一种莫名的平静,但这种平静,其实也是从多舛的命运中演变而来的。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和评价

31、这其实就是在回忆陶渊明的仕途生涯,道阻且长,遇到很多风波,只希望能过上归隐生活。

32、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者,绝无仅有。

33、对其弃官而去,归去来兮,躬耕南亩,诗酒自娱的生活,有不同看法者,大约是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且尚未见专文专著予以论述,只能是言人人殊,见解不同而已。

34、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35、陶渊明的曾祖或为陶侃,外祖父是孟嘉,是古代名士,祖父曾任太守,父亲也很有才华,由此可见,陶渊明出身于名门之后,这个身世其实就足以让他走向仕途。

36、那个时期,不仅有汉民族的内斗,战争频仍。更可怕的是由于汉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引起的外部入侵。北方异族政权频繁更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现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到处是野蛮的屠杀。

37、陶渊明一生本来可以荣华富贵,但这要用人格气节为代价,他不想出卖自己的灵魂,因此宁可艰苦也开始了田园生活。

38、这些思想基础,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人格、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文风格的形成,均有很大关系。

39、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名门之后,似乎都会走向仕途,古往今来皆是如此,陶渊明却一心向往贫苦的田园生活,难道真的有人不求富贵?

40、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41、一是家贫,出仕为生活所迫。

42、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3、按理说陶渊明要去迎接刘云,但他对这种人非常不齿,因此拒绝讨好,他感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说他不会因为彭泽县令的五斗薪水,而去贿赂献殷勤,因此陶渊明辞官而去,选择归隐山林。

44、十几年浮浮沉沉,早已让陶渊明对这个社会失望,晚年的陶渊明看淡人生仕途,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化作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内心品格无不显露于诗句之中。

45、现在读陶渊明的诗感觉柔弱淡远,但其实他也曾“金刚怒目”,也曾有刚猛雄浑的气势。

46、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47、但是妻子却觉得种大米更好,于是五十亩种糯米,五十亩种大米。

48、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有尊严地活着,成了魏晋之际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49、陶渊明及其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本人所知,自古及今,都是称誉有加、众口一词,没有看到过某人某篇文字中,有非议的言论。

50、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51、陶渊明到任八十一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刘云以贪婪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贿,否则栽赃陷害。

52、陶渊明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故里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卒谥桓。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大概到渊明父辈时,家道衰落,每下愈况。

53、陶渊明走上仕途后,因为生活所迫出任过很多小官,后来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54、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黑暗。就某些方面和局部而言,更有甚于“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55、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56、陶渊明于二十八岁时,初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历任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令。在彭泽令上仅八十余天,即赋《归去来兮辞》挂冠归隐田园。

57、再后来陶渊明被邀请做主簿,他却辞了此事,闲居在家。自古诗人命运多舛,陶渊明宦海浮沉十余年,受尽折磨,这也是他后来执意归隐的主要原因。

58、仕途让他命运多舛,但好在妻子给了陶渊明一些安慰,陶渊明的妻子翟氏,跟他志同道合,两人无论贵贱都相守相依,同耕共饮。

59、陶渊明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美好情景,在桃园深处则有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心存高远的诗人,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做官,因此,他辞官归田是因看不惯官场俗世而做的决定。当然,这在其自述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6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陶渊明失去荣华富贵,但获得了灵魂自由和人格尊严,还有流芳百世的绝世佳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