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骈文名词解释【79句精选】

骈文名词解释【79句精选】

时间:2023-03-31 13:46:59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骈文名词解释

1、二、释义:

2、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3、又如:骈集(肩并肩聚集);骈田(并列连属。也作骈填,骈阗);骈字(两字组成的词语,包括合义复词和衍声复词。如天地、自然、仿佛等);骈化(并列化生)

4、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5、笔画:9

6、世界文学指获得历史上世界产生的一切文学,不分种族、地域、语言、思想、阶层。

7、文体名。见“骈文”(piánwén)

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9、李密所处的西晋时期正是骈体文的形成时期,文人写作文章开始讲求对偶,声律和句式结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成熟骈文的诸多特点,可喜的是作者在讲究形式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10、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基亚将世界文学看做是比较文学的基础,比较文学是由于世界主义的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它兼有历史帝研究世界主义文学的意愿。

11、扩展资料:

12、《陈情表》具有骈文的许多特点。

13、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4、骈俪文又称骈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15、辞: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骈体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表: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仪一类,是臣民对君主陈请事情的文书.著名的有《陈情事表》,又名《陈情表》.

16、导大怒,谓人曰:“吾往与群贤共游洛中,何曾闻有蔡克儿也。"

17、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18、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开始于汉、魏,六朝最为盛行。后来有的骈文多用四字、六字成句,也叫四六文。这种体裁的文章通篇用骈偶句,即讲究上下句对仗,偏重形式,多堆砌辞藻典故。中唐以后古文运动兴起,骈文渐趋衰落。与“散文”相对。

19、司徒蔡谟闻之,戏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导弗之觉,但谦退而已。谟曰:“不闻余物,惟有短辕犊车,长柄麈尾。”

20、嬉之就是开玩笑的意思,属于文言文的词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21、五行:水

22、其次,文章另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用语凝练,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乌鸟私情”“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等,这些现已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23、聚集;罗列。

24、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简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画蛇添足

25、三、相关组词:

26、通“胼”。胼胝,手掌脚底上的硬皮

27、四、骈文[piánwén]

28、初,曹氏性妒,导甚惮之,乃密营别馆,以处众妾。

29、原文:一人迷路,遇一哑子,问之不答,惟以手作钱样,示以得钱,方肯指引.此人喻其意,即以数钱与之.哑子乃开口指明去路,其人问曰:“为甚无钱装哑?”哑曰:“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耳!”

30、piánlìwén

骈文名词解释

31、骈俪文【piánlìwén】

32、一、骈枝[piánzhī]

33、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区别于“散体”)。

34、笔顺:横折竖折折钩提点撇横横撇竖

35、骈进、骈枝、骈俪、骈体、骈文、骈阗、云骈、骈门、骈匝、骈然、骈齿、骈踬、骈并、骈蕃

36、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37、繁体:駢

38、骈文又称“四六文”,即文章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本文多以四字句为主,间有其它散句,使得文章节奏既紧凑上口又富于变化。“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另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整散结合既写出了圣命的咄咄逼人又道出了自己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情。

39、(形声。从马,并声。本义:两马并驾一车)

40、曹氏知,将往焉。导恐妾被辱,遽令命驾,犹恐迟之,以所执麈尾柄驱牛而进。

41、五、骈阗[piántián]

42、二、骈俪[piánlì]

43、译文:有个人迷了路,遇到一个“哑巴”,问而不答,“哑巴”只用手比划钱的模样,示意要给钱,才肯指引.迷路人明白其意思,马上拿出数钱给了“哑巴”.“哑巴”于是开口指明去路,迷路人问道:“为什么装哑?”“哑巴”说:“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

44、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45、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46、一、马加并组成的字只有骈,拼音pián。

47、骈拇和枝指。骈拇,指脚的大拇指跟二拇指相连;枝指,指手的大拇指或小拇指旁边多长出的一个手指。比喻多余的或不必要的事物。

48、又如:骈马(二马并驾的车)

49、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50、三、骈体[piántǐ]

51、骈[pián]

52、聚集;罗列:士女骈阗。也作骈填、骈田。

53、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54、作动词:

55、如:骈聚(聚集);骈演(同台演出);骈齿(前齿并生为一);骈骈(众多、繁盛的样子);骈蕃(多而丰厚);骈罗(并列,罗列);骈阗(众多;聚集);骈戮(骈诛。一并被杀)

56、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这两个字体现了骈体文的基本特点:词语相互对偶,句子结构相互对偶。

57、流水对:又称串对,走马对,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因果,转折等关系。如“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意思是因为祖母重病在床,所以“我”常侍左右。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

58、在日常使用中,“文”常做名词,表示花纹,如文驾。

59、作名词:

60、言对:指一般的语言相对,其中不含典故或引用。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通过外、内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孤苦的生活境遇。

骈文名词解释

61、五笔:CUAH

62、正对: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相补或相衬。“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最后一句“生”“死”虽是一组反义词,但从整句意思来看内容是互为补充的,应为正对。“陨首”即谓丧命。“结草”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后常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典故“衔环”同用,指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上下两句互为补充表意来表达自己为晋武帝尽忠的诚心。

63、部首:马

64、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1]。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65、文章的对偶句法。俪:对偶。

66、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67、文言文寓言故事

68、并联;合并

69、《有钱夸口》

70、语句工整,自然真切。

71、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如“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72、世界文学既指获得世界声誉的各国民族文学经典,也指以世界主义视角观照民族文学的研究。

73、从现代汉语的观点看,词语对偶就是词性相对;句子结构对偶就是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古人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他们从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内容角度来实现对偶。有言对,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74、嬉之就是与你开玩笑的意思,属于文言文的词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75、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76、又如:骈然(连接的样子);骈胁(肋骨连接在一起);骈骨(两骨相连);骈干(胁骨相连);骈石(两两相连的石头);骈合(合并)

77、世界文学按语言文字主要包括汉语文学、梵语文学、巴利语文学、拉丁语文学、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波斯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俄罗斯语文学等。按体裁分为史书、戏剧、散文、诗歌、小说等,中国特有骈文。

78、“文”,普通话读音为wé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文”的基本含义为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如灿若文锦;引申含义为刺画花纹,如文身;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文字、文盲。

79、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