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骈文名词解释-集合117句

骈文名词解释-集合117句

时间:2023-03-30 15:00:27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骈文名词解释

1、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因此,骈偶又叫对仗。

2、(按:对仗句的句首虚词或共有的句子成份②,不算在对仗之内,这里的“未有”二字是不算的。

3、《陈情表》具有骈文的许多特点。

4、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5、正对: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相补或相衬。“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最后一句“生”“死”虽是一组反义词,但从整句意思来看内容是互为补充的,应为正对。“陨首”即谓丧命。“结草”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后常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典故“衔环”同用,指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上下两句互为补充表意来表达自己为晋武帝尽忠的诚心。

6、《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慢,或变之于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唐代以后,‘四六’的格式才定型下来,前期的骈体文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种格式,后期的骈体文,则以三、四种对仗为常见。

7、”这就是说,用典的目的是在于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话来加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是正确的。

8、(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组成为上、下两个长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报恩,竟知何曰”。

9、(2)、——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10、虽然,骈体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特别是齐梁以后的骈体文,句式不对仗的很少。

11、(四)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12、骈体文的几个主要特点骈体文,究竟具备那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不妨举一篇作品为例: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庾信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

13、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

14、(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组成上、下两个长联相对,所引上文中没有出现这一类的结构,其他骈文中如“前园后圃,从容丘壑之情;左琴右书,萧散烟霞之外”(杨暕《召王贞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等都是。

15、在日常使用中,“文”常做名词,表示花纹,如文驾。

16、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程据、王恭)、数字对数字(千金、百结)、颜色对颜色(黄葛、青绫)、地名对地名(天山、广厦)、动物对动物(白龟、黄雀)等等。

17、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

18、(4)、——古人没有现有的词类概念,讲究的是虚对虚、实对实,而实词和虚词内部则常有变通之处,用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凡作主语、宾语的,一律可以看作是名词;凡作定语的,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看作一类;凡作谓语的,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看作一类;凡作状语的,一般都可看成是副词;虚词内部,连词和介词可以相对等。

19、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别有“宫体诗”之称。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辞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梁书·庾肩吾传》)。清代蒋士铨说:“唐四六毕竟滞而不逸,丽而不遒。徐孝穆(徐陵)逸而不遒,庾子山(庾信)遒逸兼之,所以独有千古。”(《评选四六法海·总论》)这段话虽有推崇过当处,但指出了徐、庾的共同点,并且指出庾信骈文胜于徐陵,则不失为公允之论。

20、骈体文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21、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为对仗外,还着意用一些反义词配对,如“恒飞”对“不落”,“暂暖”对“长寒”,等等,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显得充实、有变化,而且也显得更加工整。

2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如“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23、李密所处的西晋时期正是骈体文的形成时期,文人写作文章开始讲求对偶,声律和句式结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成熟骈文的诸多特点,可喜的是作者在讲究形式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24、未有悬机巧蝶,变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

25、全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26、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曰?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

27、语句工整,自然真切。

28、但由于骈体文在这两方面都有极端的发展,因此也就构成了它的特点。

29、“长”,普通话读音为cháng、zhǎng。“长”的基本含义为两端的距离,如长度;引申含义为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如长短、长空。

30、骈俪文【piánlìwén】

骈文名词解释

31、骈[pián]汉语汉字

32、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

33、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

34、——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35、但由于当时这种声调说还只是初创,因此用起来并不严格。

36、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互异”(见《南史·陆厥传》,这里所说的“浮声”和“切响”,“轻”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谓的平声和仄声。

37、其次,文章另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用语凝练,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乌鸟私情”“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等,这些现已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38、流水对:又称串对,走马对,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因果,转折等关系。如“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意思是因为祖母重病在床,所以“我”常侍左右。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

39、(三)在声韵上,骈体文可以分为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两类,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其他体裁一般是不用韵的。

40、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中,平节和仄节相反(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41、写骈文的方法:

42、骈文又称“四六文”,即文章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本文多以四字句为主,间有其它散句,使得文章节奏既紧凑上口又富于变化。“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另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整散结合既写出了圣命的咄咄逼人又道出了自己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情。

43、第二骈文一般用典繁密,如果学写骈文必须要熟悉这些典故。那势必会主动去阅读中国古籍诸作中的经典名作,如《诸子百家》、《世说新语》、《神仙传》、《山海经》等。这对提高自己的国学知识,极有帮助。

44、齐梁以后,特别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

45、骈体文的构成:骈体文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期间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

46、piánwénzhīcháng

47、第三骈文最追求词句的文采,所谓的镂玉雕琼,裁花剪叶,铺锦织绣,善于运用语法技巧,对整篇文章的词汇就显得丰富,读之则才气昂然,击节叫好。

48、我们结合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骈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

49、但骈体文的用典,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的。

50、另外,初期的骈体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

51、)(2)六字句和六字句组成上、下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等就是。

52、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53、而后期的骈体文,为了追求形式的齐整,就力求少用或不用散句了。

54、(5)、——骈体文不但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

55、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但后来的骈文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美,影响了表情达意,形成不良的浮艳文风。

56、(3)、——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对位置,原则上要求词性相对,形容词一般是异字相对等。

57、(3)、——在骈体文中,还有关于‘藻饰’的问题,所谓‘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六朝不少骈体文仅颜色一类的词就往往占了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所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等。

58、骈体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读书渊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以至到了“殆同书钞”的地步。

59、鲁迅对此评价道,“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这八个字“形容惬当,所以这名目的流传也较为永久”。大意是说不应该写古文,应该写白话文,否则就是谬种、妖孽。

60、piánlìwén

骈文名词解释

61、——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

62、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等……。

63、(1)四字句和四字句组成为上、下联相对,如所引上文中的“(未有)悬机巧緤,变奇文”。

64、但到了后来,过分的追求对仗工整,往往会造成思想内容的束缚,使文章呆板而不通畅,或者以词害义等。

65、藻饰和用典,本属修辞问题,在散体中也是不排斥的。

66、用典:(1)、——写文章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67、从现代汉语的观点看,词语对偶就是词性相对;句子结构对偶就是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古人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他们从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内容角度来实现对偶。有言对,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68、所谓用典,《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按即指用典)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69、到了唐代,随着具有严密格律的“律诗”的出现,骈体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曰趋严格了。

70、至于“千金”、“百结”,乃是分别从《说苑》中“千金之裘”和《晋书》中董威穿“百结衣”的事剪裁融化而来。

71、(3)、——‘四六’相对的句式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72、——、平仄: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是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再影响到后来的词、曲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要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唐代以前的骈体文,是不讲平仄的,唐代以后,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的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也要平仄相对,节奏点的要求更严格……等,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

73、言对:指一般的语言相对,其中不含典故或引用。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通过外、内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孤苦的生活境遇。

74、如此等等,如果读者没有历史和古书的广博知识,读起骈体文来就会如坠五里云雾,难于索解了。

75、(2)、——‘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76、在中国文章中,除韵散之分外,又有骈、散的区分,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独有的现象。

77、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

78、钱玄同将“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确定为文学革命的对象,击中了当时模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选》所选骈文的旧派文人的要害。

79、以上是从语句、韵律和用词等几个方面讲骈体文的某些特点,至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是不同的。

80、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为多,四字和六字成为一联,隔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宋代才兴起,齐梁以来,逐渐增多。

81、骈,形声字。从马(繁体),幷声。声旁幷本像二人相比之形(楷书字形“骈”的繁体基本保留了这种形状)。汉代文字中或把人字下部的两画相连;或把两个人形的上部又与下部分开。《简化字总表》规定“马(繁体)”作偏旁简化为“马”,故“骈(繁体)”类推简化为“骈”。

82、——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等。

83、(6)、——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的第一段),后期的骈体文曰益讲究对仗工整,力求避免同字对,更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散句,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较典型的例子。

84、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

85、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86、四六句:(1)、——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四六’问题,骈偶是就句式相对而言,‘四六’则是就对句的字数说的。

87、(2)、——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且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裁剪融化,裁剪是裁取合乎对仗所需的古事古语,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语加以改易,使之适合对仗的词语需要和文中的本意相适合,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在有意识的用典,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因此,在阅读时,需要考察有无出典,才能真正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等。

88、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为‘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骈体文’。

89、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这两个字体现了骈体文的基本特点:词语相互对偶,句子结构相互对偶。

90、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把事物分成很多‘事类’,要求用相同的‘事类’的词语相对。

骈文名词解释

91、辞: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骈体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表: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仪一类,是臣民对君主陈请事情的文书.著名的有《陈情事表》,又名《陈情表》.

92、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

93、徐庾体: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及庾肩吾﹑庾信父子,诗文绮艳,当时称为'徐庾体'。

94、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汉、魏时期,成形于南北朝。

95、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字句、七字句,以至更长的句式。

96、一般说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是由对仗来决定的。

97、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98、例如,上面我们所举引的那篇庾信谢启,在不到二十句的文章中,竟于明处、暗处用了八个典故,“程据上表”,用的是晋代太医司马程据向皇帝献雉头裘,而下诏被焚毁的事;“白龟报主”,用的是《幽明录》中,邾城人买龟放生,后来得到善报的事。

99、“文”,普通话读音为wén,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文”的基本含义为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如灿若文锦;引申含义为刺画花纹,如文身;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文字、文盲。

100、骈偶:(1)、——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叫偶。

101、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①。

102、(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组成上、下两个长联,如所引上文中的“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103、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104、程据上表,空渝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

105、在日常使用中,“长”也常做名词,表示长处,如取长补短。

106、骈俪文又称骈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107、——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

108、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

109、(二)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110、骈,汉语二级字,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两马并驾;后引申出并列、相连、合并、聚集、排列等义。

111、古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以今天的语法概念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复句对复句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

112、南齐沈约创“回声八病”之说,提倡诗文要“前有浮声,后有切响。

113、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114、中唐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但是,仍然有不少文献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同时,骈体文对唐代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有较大的影响……,而骈体文表达方式又与一般的散文不同,因此,应对它的表达方式即语言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115、文之长读音是piánwénzhīcháng。

116、第一骈文相对于散文,是以对偶句为主的文体。而对偶是中国传统的修辞方法之一。明王志坚在《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经常练习一些对偶句,无论对吟诗填词谱曲著赋对联都大有好处。

117、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2、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3、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4、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5、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6、“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7、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8、三苏: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9、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10、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1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12、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13、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14、“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15、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