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高适最短的诗-摘抄61句

高适最短的诗-摘抄61句

时间:2023-03-14 11:26:43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高适最短的诗

1、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2、寿命最高:丘为(96岁),顾况(94岁?),贺知章(86岁),皎然(84岁),李益(81岁),贯休(81岁),韩偓(80岁)。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算是比较稀少的了。按照这样的标准,李白(62岁),王维(61岁),杜甫(活了59岁),也不算英年早逝了,至少达到了唐代诗人的平均寿命。其它诗人如罗隐(78岁)白居易(75岁)都算得上高寿。

3、李白的《赠汪伦》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5、因此,按照现在的说法,李白先生绝对可以称得上人民的文学家兼诗人。

6、与之截然不同的,李白先生同样是唐代的大明星,他的粉丝群就让现在的明星们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了。上至皇帝大佬唐玄宗,帝国重臣兼诗人贺知章、王维,舞蹈文艺界宫廷级大V杨贵妃,文学界明星孟浩然、杜甫、高适等,下到酒肆茶女以及数不清的普通老百姓都是其忠实粉丝。

7、存诗最多:白居易(存诗2800余首)、杜甫(存诗1400余首)、李白(1000余首)、元稹(830余首)、齐己(存诗809首)。一般说来,诗人的存诗数量是硬通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人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如果一位诗人没有作品流传后世,哪怕当时影响再大,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那种靠孤篇或者少数几首诗就在文学史留下一席地位的不能说没有,如张若虚、王之涣等,但毕竟是少数。

8、刘希夷的剧情更为狗血。据《唐才子传》载,刘希夷年纪轻轻的时候写出了著名的《白头吟》,其中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写完后感叹:“这是语谶啊!"于是删了它,又吟出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一联不是差不多吗?“算了,死生有命,管得了那么多?”于是二联一并保存下来。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非常喜欢后面那一联,知道该诗尚未在世上流传,便请大外甥将这一联的版权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了,可最终却没有给。宋之问大怒,使人用土囊活活闷杀了刘希夷,当时还不到三十。

9、接下来的日子,李白就在这万家酒店和十里桃花处优哉游哉,和汪伦及其他朋友宴饮酬唱、畅谈人生,十分的惬意。高兴之余,李白写了《过汪氏别业二首》,诗中赞美汪伦像窦子明和浮丘公一样的神仙。

10、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11、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

1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3、最近有个电视剧好像蛮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听名字十分惬意浪漫,至于内容就不知道了,因为自己从不看电视剧,但这并不影响电视剧名引起我对桃花之向往。

14、盛唐时期王翰(687—726),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

15、汪伦先生的信虽着墨不多,但直击李白的两个要害。收信后的李白难耐心中痒痒,欣然前往。于是乎,汪伦与李白,老粉丝与大偶像,有了平生第一次握手。

16、这正是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从开元初年到天宝初年延续了三十年之久,杜甫后来在成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这样说:忆昔开元全感日.小邑犹截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线鲁编车班班(丝商不绝于道).男耕女桑不相失。

17、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

18、酒酣耳热,汪伦起身拍手踏脚,歌唱当地民间的《踏歌》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并又让人挑来两坛酒赠给李白。

19、他往江南,不是没有人事上的因缘.他的叔父杜登是武康(浙江湖州)县尉.还有一个姑丈,名贺伪,任常熟县尉.他们在这一带地方作县尉,不一定同时,可是从这里可以知道,杜甫的亲属与江南是有一些关系的;直到安史乱后,他的姑母还有留在那里的,所以他在成都时有“诸姑今海畔”那样的诗句。—这时因为物价低廉,米一斗不过十余文,绢一匹不过二百文,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的杜甫,生活上不感到什么艰难,他的出游虽然和当时的一般青年人一样,自有它物质上的原因,但他却由此认识了中国最美丽的山川的一部分,并在这里温习了一遍过去的历史

20、唐朝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人们之间的联络主要靠口耳相传或者书信往来。传播手段看起来似乎比我们现在落后原始的多了,但这并不妨碍那时的人们一样活得惬意舒适,那些有名的人物照样如坐着飞机吹喇叭似得名声远扬,比如我们的诗仙李白先生。

21、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

22、但大诗人并不认识自己,怎样才能说服诗人前来与自己会面是个大问题。汪伦先生略通文墨,只见他大笔一挥,修书一封寄与李白。

2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4、古代的诗人、文人和政治官僚很难区分,几乎没有职业诗人这一说。要说有的话,李杜勉强能算,因为反正得不到皇帝的重用,要么在翰林院被豢养起来,要么做些主任科员之类的小官。做官的经历也不长久。张说、张九龄、李德裕、元稹、令狐楚都是宰相级别的,白居易、韩愈是省部级大员。

25、—《忆昔》从这几句诗里可以知道,当时由于劳动人民辛苦的工作,米粟充实了仓Fo.,商贾在路上络怪不绝。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大道上骚站旁的店肆里都备有丰富的酒撰和供客乘用的-ff-驴,行人远行数千里,身边用不着带食粮,也用不着带兵器。水路有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运河,从江南乘船可以直达洛阳,成为运粮的要道,这也是唐代统治者生活卜最重要的命脉。杜甫第一次的漫游就沿着这条水路,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江南.

26、听了汪伦如此文艺范的解释,同样豪爽的李白哈哈大笑不止,为自己受到粉丝如此性感美丽的“欺骗”而开心而感动。

27、安徽黟县人汪伦曾任泾县县令,因迷恋当地桃花潭的盛景,于卸任后举家迁至泾县定居。退休后的汪伦先生属于“有钱有闲又有情”的三有人士,他喜欢结交名士,也是大诗人李白普通百姓中的“铁粉”一枚。

28、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一生足迹遍布我神州大江南北,旅游业似乎是其第一“主业”,另外,生活中的李白爱喝酒那也是全国闻名,喝酒喝到高兴处,牛逼轰轰的大诗人那是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诗圣杜甫的《饮中八仙》里,李白占据着重要一角。

29、寿命最短:很难说哪位最短。知名的短命诗人有王勃(27岁),李贺(27岁),刘希夷(30岁)。不到三十的年纪便在在唐代诗坛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天才诗人了。

30、现在的影视明星有很多的所谓狂粉追逐,彻夜守候求签名什么的,但一般多为年轻未经世事的痴男怨女,另外就是喜欢八卦的狗仔了,其他方面的粉丝就几乎没有了。

高适最短的诗

3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2、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33、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毫无疑问。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尽管历史不同时期,对二人有褒贬不一的看法,但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诗坛双子星座的评价,二人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其他诗人方面,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可进入top5。

34、春风和煦,鲜花盛开,三月是一年里最好的季节。有首老歌唱得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乡。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是啊,桃花朵朵开,美妙的旋律加上原始的自然美,姑娘小伙怎能不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呢?

35、但是又不知道怎样

36、所谓“相聚时难别亦难”,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李白要与汪伦告别了。临别时,富而好客豪爽大方的汪伦送给李白八匹名马和十缎官锦,并在古岸阁设宴为李白饯行。

37、李白被汪伦先生的深情厚谊感动的一塌糊涂,当即赋诗一首以回馈自己的铁粉。此诗即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人所熟知的《赠汪伦》:

38、有了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那桃花潭的十里桃花何止三生三世,早已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矣!本来默默无闻的汪伦先生也和那《赠汪伦》一起永载史册了。

39、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40、王勃出生名门,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孙子,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4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2、文学上:盛唐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盛唐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主,盛唐时期,朝廷弥漫着崇尚道家和道教的氛围,影响所及,道教诗歌兴盛。在唐朝道家既能对皇帝的政事产生影响,又吸引聚集了一批诗人,成为诗人与玄宗之间的桥梁。盛唐道教诗歌与前代游仙诗相比,在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文学上的盛唐结束于杜甫去世。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两派。山水田园派以王维与孟浩然为首;边塞诗派则以王昌龄为佳;也可分成浪漫主义(李白)和现实主义(杜甫)。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凉州词》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3、汪伦先生设下盛宴款待大明星兼自己的偶像李白。情归情,酒归酒,李白并没有忘记此行的主要目的。酒过三巡,汪伦先生开口笑对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桃花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44、说到花,它往往代表着美丽和谐恬淡自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皆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被那十里桃花所吸引,来了一出醉眠桃花潭的千古佳话。

45、一个偶然机会,汪伦先生听说李白寄居在南陵其族叔李阳冰家,因距离不算远,这是见到自己偶像的绝佳机会,同时出手阔绰的他也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一下诗人。

46、信很短,但充满了文艺青年应有的那份魅惑:“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47、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是有名的候鸟,它的老家是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8、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49、这是他们漫游的主要原因。此外自然也有所谓求仙的、访道的、问学的,这只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但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的或不幸的遭逢,白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扩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如果是诗人,也会因此写出视界较为广远的诗歌。杜甫在漫游时写过不少的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能够读到的只有两三首二这两三首诗比起他后来爱国家、爱人民的长篇巨制,不过是小小的萌芽,里边包含的东西还很单纯,但它已经能以预示从这萌芽里会发展成一棵坚强的、健壮的树木了.

50、现如今,李白和汪伦先生早已仙逝千年,但十里桃花的美好故事却永留人间,滋润着我们后来人的心田。又到了三月桃花盛开季,你还在犹豫什么,抓紧去追逐属于你自己的“十里桃花”梦吧!

51、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52、李贺出生宗室,但已属于远房旁支,他的诗喜欢剑走偏锋,被称为”鬼才“。因为父亲名“晋肃”而与“进士”谐音,这位七岁能诗的神童便中不了进士,连韩愈都为此抱不平,终无可奈何。李贺体弱多病,为作诗常呕心沥血,李太夫人为此心疼不已,便为他缝了一个诗囊,李贺一旦有妙句,立马提笔写下投入囊中。然而,李贺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加上体弱多病,27岁时病亡。

53、七三0年(开元十八年),杜甫曾经北渡黄河,到了娜瑕(山西椅氏);这里他停留的时间很短,不能算是漫游的开始。那年洛水、a水泛滥成灾,冲毁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沉溺许多扬州等地开来的租船,千余户居民的住房也都倒塌了,杜甫一度到邮瑕,可能是躲避水灾。至于他漫游的开始,则在次年他二十岁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浪迹于国内的丰草长林间,“实自弱冠之年”。

54、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缘来如此!

55、呵呵,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来历原来如此!

56、杜甫在他从二十岁(七三一)到二十九岁(七四0)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昊越和齐赵。在唐代的诗文小说里我们常常读到,一个读书人在他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这漫游被人谊染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正如辛白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事实上,这种远游自有它物质上的原因.所谓“四方之志”不外乎给自己的生活找出路。所以有人在考试以前,就走出家乡,到人文荟萃的都市,用言语或诗文作自我的宣传,结交有权威的人士.如果得到这类人的吹嘘,让社会上先知道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来考试,就比较容易及第了,因为一般考官判断的能力薄弱,他们的取舍往往以投考者的声名为标准。也有人考试落第了,在京城里没有出路,只好走到外地州郡,拜渴当地的首长,请求他们援引,在他们幕府里求得一个工作的地位.更有些贫穷落魄的文人.连一个工作的地位也不敢希冀,只求能够把自己创作的诗文呈献给某某达官贵人,由此而获得一点生活的费用,或者甚至是一顿饭、一件衣裳。杜甫的朋友高适在早年就是这样的诗人里的一个。

57、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58、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贴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

59、官爵最大:《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说法有些绝对,但是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确实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官至淮南节度使,刑部侍郎、转左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60、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高适最短的诗

61、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作为寄情寓意的信使飞翔在苍淼的云天,传递亲友间或者是爱侣之间无尽思念。因此鸿雁在远古先辈眼中,不仅是信使,更是隐喻了鸿鸪之志,寄托了先辈们思情高远美之愿望。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雁,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③]它们的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由于找不到食物,大雁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它们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孕育着成熟的卵,急急飞回北方产卵、抱窝,哺育后代。大雁是长途远征的部队,极具能耐。据说,大雁飞行时利用互相展翅拍打制造出的漩涡式的气流形成上腾力,能将整个鸟群抬升,抵御风阻,节省体力,同时又能加快速度。因而,群雁总是队形整齐,排成“一字”或“人字”集体迁徙。它们在远途飞行中常发出“伊呵,伊呵”的叫声,据说能鼓励同伴,甚至驱走敌人。也许正因为大雁是候鸟,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雁意象的运用在叙写秋冬的古诗词中犹为多见。“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秋风引》)“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千古佳句,举不胜举。而秋冬季节本身被赋予的萧条悲戚又给雁这一意象平添了不少忧思。以雁写思——乡思,亲思,友思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尤其是春天来临,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很容易引发那些滞留外乡,归期未定的人对比自身,从而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倍写游子深沉的思乡盼归之心,给令人心醉神迷的春江花月夜添上挥之不却的乡愁,纵然美景当前,不过倍添神伤罢了。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写出边疆秋至,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感叹:“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真的使人肝肠寸断。群雁群迁,鸣声相互呼应,好一幅壮观画卷。但似乎古人更偏爱于离群孤雁。也许是因为孤雁落单,没有了同伴的气流抬升,没有了相互的鼓励,飞起来更费力气,本来喁喁激励的鸣声亦化作落寞寻伴之声,哀伤无比。或许鉴于此景,古人也借孤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诗圣杜甫就有一以“孤雁”为题名的诗,全诗如下: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近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首联描写落单的孤雁不饮水不啄食,只是飞着叫着,想念伙伴,颔联境界忽然开阔,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孤雁失群的辛酸,颈联从心理上刻画孤雁,望尽天际好似又见雁群,不断哀鸣,似乎能听见群雁鸣叫,用幻觉侧面写其孤,尾联陪衬反比,写野鸦聒噪不停,不懂孤雁心意,更显孤雁可怜。全诗着于一字“孤”,诗人以孤雁自喻,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抒发孤凄的心情。难怪得评“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虽成绝调”(“相失”句下)。[④]羁旅行苦——遭谪之苦,边戍孤苦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古人遭谪,纵然同是远行,内心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一首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成于诗人被贬流放的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传闻农历十月,南飞的大雁到此地就会回头,而我的行程远未结束,还不知哪天才能重新回来。诗句虽短,但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仿佛空气中回荡着触物感伤,久久未能消散,使人难以释怀啊。北雁南飞,总有归期。倘是身在异乡,也有雁群相伴。或能觅得食物,安度寒冬;或能雌雄交配,繁衍后代。但身在边戍,多因战乱,戍守卫国。相较之下,戍边越发孤苦。难怪唐代的李益吟得《听晓角》,咏句“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两句通过对鸿雁的描写侧面形容角声之哀,边关天上的鸿雁,也因为听到了秋风中传来的吹奏着《小单于》曲调的角声而低回盘旋,久久不去。鸿雁尚且为叫声所动容,何况人呢?寒风、号角呼啸之声犹似在耳际,边戍空落犹在眼前。鸿足传书——“信使”的使命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李清照在诗词中对大雁的运斤多托此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看得到,摸得着。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也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同是千古吟诵不衰的佳句。豪迈如风雨骤至当然,大雁意象的运用,亦不尽是孤苦悲怆、悠悠思情。诗仙李白挥一挥衣袖,一声畅快淋漓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突然转折,尽扫“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的烦忧郁结。遥望长风吹送秋雁,顿生畅饮美酒的豪情,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