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 菜根谭 名句的事例39句精选

菜根谭 名句的事例39句精选

时间:2023-03-10 11:54:35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菜根谭 名句的事例

1、但亲王已经死了,他忘记的惟一的一个名字,恰恰就是花散里夫人。

2、这句话出自《菜根谭》,其中后两句来源于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可称为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有较深的思想蕴涵。老子通过大江大海能容纳百川的道理,阐明了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3、花看半开,酒喝微醺。在进退之间,凝眸或者转身,那种美丽,就像歌里唱的,“没有喝过的人不会懂。

4、人的好品德好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娘胎里固有带出来,而是从不断学习当中得来的。

5、宋朝的张雍儿时顽劣,不爱读书,玩捉迷藏经常把邻居的地窖给堵上,要不从墙缝向人家里面灌烟,呛得人家不得安宁。后来他发奋读书,宋太祖开宝六年中举,做了东关县尉,后改作梓州太守。有人作乱时,张雍带兵保卫梓州,固守城池,与叛贼斗智斗勇80日,最后成功解围。君王知道后封他为给事中,直到晋升为丞相。张雍最大的贡献是退休回乡,修建学堂,招收学子。他还经常去河南、西川和京都走动,在民间调查中看到水利对社会的重大效益,所以在教学中特别设立了水利一科。让弟子在学习儒家理论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实际有用的专业知识,以便学生适应在社会上的需求,这在中国教育学史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一个宰相变成教书匠,这是多大的反差呀,可是在张雍看来,这是坏事变好事,退则思修,可以检讨人生的经验。

6、班固在《汉书》中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学习,也不能成就他的德行。“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但其后来的历史却并不光彩。史料记载,建安九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攻破青州之时,孔融竟然丢下城中百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也是在这一次战争中,城中很多百姓包括他的妻子孩子都死在乱兵的屠刀下。正因为孔融有此污点,在历史上人们对孔融评价并不高,曹操评:“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葛洪评:“不达治务,所在败绩。”司马光评:“才疏意广,高谈清教。”徐钧评:“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还有其他二十多人对他文学作品的评价。孔融在历史上文化的名声超过做人的名声,他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4岁让梨”和文章写得好。

7、“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的出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五:“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观此二语,真快活煞人。”

8、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也许最是怡人。微醺浅醉,如花之初绽,此中妙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若酩酊大醉,呼呼而睡,少了红泥小火之雅兴,亦无隔墙呼取尽余杯之温馨;若花事正盛,尽态极妍,顿生美人迟暮之缺憾,也无余音绕梁之回味。自在闲适,恰逢好处,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了。

9、“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一句话,无争故莫之争,意思与佛经的如来寂灭众生,其实并未寂灭众生是一个道理,世界上别人唯一不能和你争的就是你的心,只有你自己才能渡自己,只要你不愿意,如来也不能寂灭你,对自己心毫无矫揉造作,对私心,贪念以自然流逝的心态对待,这就是与心无争。

10、这句话出自洪应明的《菜根谭》。

11、原文是:酒饮其微醺,花赏其半开

12、“4岁让梨”的孔融,长大后当了守城官,结果弃城而逃,这说明人的忠贞、道德思想是个变化的过程。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个是朝优秀方面变化,一个是朝卑劣的方面变化。所以古人特别讲究“学成其德”,任何人的德行的养成都是学习而来的,不学习好品德出不来。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菜根谭》里说:“欲养大德、必得大道;欲得大道、必先治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13、花散里夫人并不绝望,几个月以后,她又扮成了大和省七品贵族的妻子祝三君卷土重来,她为亲王唱了一首歌,让他激动不已。花散里夫人又重新成为亲王的情妇。为了能与他长相厮守,她假装不知道他是谁。

14、例如元末明初大学问家宋濂就是凭着刻苦勤奋,谦虚好学的精神,克服了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15、出自《菜根谭》妙语,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16、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17、《老子》一书中,许多地方还深刻地论证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老子说: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出现,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18、源氏亲王到山中隐居,念佛经,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还要忍受眼疾一天天夺走他的视力。

19、他们在山中住了一段时间,亲王要死了。在弥留之际,他追忆自己的爱情生活,历数曾经在他生命的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女人们:第一位妻子蔡姬、在他的怀抱中死去的夕颜君、与他私通过的太美的后母、羞怯的空蝉夫人、温柔的明石姬,佃农宋平的女儿、小祝三君……

20、法国作家犹瑟纳尔曾经依据《源氏物语》的背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21、花散里夫人对爱情狂热执着的追求,最终还是一场空,源氏亲王死后,她也疯了。她是那种喝烈酒的女人,什么都要极致,连伤痛也是一样。倘若她也像亲王的其他妻子一样,退后半步,那么虚荣也好,恬淡也罢,偶尔在深夜造访的男人永远是她的爱情美梦。或者她在山中与亲王共浴爱河,静静地看夕阳西下,默默地体会爱人生命的缓慢流逝,也不失为一种美丽。他记得谁又不记得谁有什么关系?

22、古人早就提倡立言立德立行,但是很多人做人做事都不如他的做文。所以孔子说,言辞好能作文的人,不一定做人就好。言下之意,言和行是有距离的。能言者,行未必妙;能行者,言未必好。人在言和行上很难完美统一起来,至少孔融是一个典型。

23、意思是作人或作事都要有度,要懂得把握分寸。不能毫无节制的追求,因为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24、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若即若离,似远还近。

25、学习是修身养德的法宝,学有所获,心有所得,才能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王阳明有个比喻:“種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因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坏事;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成事。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内心是修德、做事的基础。

26、很久以前有个中国男人,半夜里想念朋友,当即搭船赶路,天亮时到了朋友家门前,却转身又回去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兴之所至,兴尽而归。拜访的故事,要说极致,应该是三顾茅庐类,但论意味隽永,则非这位性情先生莫属。绽放的花朵,美则美矣,但一览无余,终归少了些回味。

27、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8、选自宋·邵雍《安乐窝中吟》之一,《全宋诗》卷:全诗云: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劳菲;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黄金无矛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

29、“花开半朵,酒至微熏”并无特别出处,这只是书面语言中常见的两个词汇。

30、在源氏亲王的宫殿里,有一位花散里夫人。她中等人家出身,容貌一般,侍候过亲王的其他几个妻子。虽然源氏亲王只在酒醉后的深夜拜访过她几次,她仍然深爱着他。并且因为他的身份尊贵,风度潇洒,她对他的爱情中间怀有某种感恩之情。

菜根谭 名句的事例

31、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32、这两个词所表达意思的最古老版本应该是出于《周易》。是《周易》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演化版本。

33、有位源氏亲王,风流成性,年轻时就和他年轻的母后偷情,他过了五十大寿后,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他的第三夫人“西厢公主”与年轻的亲属偷欢,这件事情提醒他到了和自己的青春告别的时候了。

34、源氏亲王进山之后,其他的妻子们虽然也表示过忠贞之情,但天长日久,也就各自整顿心情,投入到新生活中去了。只有花散里夫人,她先是写一些深情的信,没有接到回音,便雇车马来到山中,但亲王表现得冷漠无情,把她赶走了。

35、花散里夫人忍不住去提醒他,还有一个——

36、如果不能超越他人,那就超越自己

37、花散里夫人不肯善罢甘休,源氏亲王失明以后,她假扮成佃农宋平的女儿,再次成为他的情人。当亲王发现她不是懵懂无知的村姑,而是知晓自己来龙去脉的女人时,觉得受到了侮辱,把她赶走了。

38、美是人性的光芒,是品质的溢现。美就像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荒漠变成绿洲。真的做了一件美事,帮人家解决了一件大事,那真是说在口上,乐在心中。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要相信,一言之美,一行之美,不会枉费,胜过千金。”

39、出自《菜根谭》雍正王朝里是邬思道与还没当皇帝的胤禛的谈话,当时所有阿哥都在拼命的做政绩,互相举报揭短,把康熙皇帝气的不轻,邬思道给胤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老财主家里很富足,家里有很多的儿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翁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了,面对自己辛苦一辈子挣下的家业想选一个合适的儿子来继承衣钵,结果所有的儿子都开始勾心斗角,天天什么都干不下去只表现自己和举报其他的兄弟,唯独有一个儿子每天都跟往常一样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最后老翁把自己的家业传给了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