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一鸣惊人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54句文案】

一鸣惊人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54句文案】

时间:2023-03-03 17:03:18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一鸣惊人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

1、风吹草动

2、”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3、风雨同舟

4、问鼎中原

5、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6、楚庄王和齐威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番作为的君主,楚庄王取得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威王重创魏国,称霸东方。

7、甘拜下风

8、——《史记·楚世家第十》

9、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10、楚王问鼎

11、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12、——《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所以该故事流传的过程可能是:1.楚庄王发奋图强,“不飞不鸣鸟为何名”的纳谏故事流传于世,是为楚庄王版本2.该故事过于精彩,齐国好事者将其安到齐威王身上,是为齐威王版本3.韩非子写文章时,顺手将此故事文学定型4.司马迁查阅资料时,发现有楚庄王齐威王两个版本,难辨真伪(焉知不是楚国好事者为之?),将两故事都写到《史记》中,供后人查看5.齐威王版本的故事写得比楚庄王版本更出彩,更朗朗上口(“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常被后人引用,“一鸣惊人”成为成语

1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4、所以细究起来,这俩故事都是正版,一个有原创故事内容但没命名,另一个有命名但非原创故事内容。。。

15、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16、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17、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18、守株待兔

19、“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20、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21、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22、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23、在《史记》中,司马迁演绎了一下,纳谏的是楚庄王,进谏的是伍举(伍子胥的祖父)。

24、楚庄王和齐威王都曾沉迷酒色之中,但两位君主都能够克制欲望,一改前非,最终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两位君主的过人之处。不被欲望控制,不做欲望的奴隶,难能可贵,值得赞扬!

25、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26、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成语,

27、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

28、一鸣惊人

29、围魏救赵

30、而“一鸣惊人”这个词是在齐威王的故事中出现的。

一鸣惊人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

31、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32、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33、最早出处是《韩非子·喻老》,这里纳谏的是楚庄王,进谏的是右司马。

34、然后,司马迁又写了一段故事,纳谏的是齐威王,进谏的是淳于髡。

35、拔苗助长

36、楚庄王与齐威王的区别,楚庄王称雄于春秋,而齐威王称雄于二百年后的战国时期。

37、而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他在执政时任用田忌,和孙膑。两次战争当时的霸主魏国,让魏国霸主地位陨落,齐国成为了当时东方六国中,最强的一位,也是在赵国之前,唯一一位可以与后来秦国抗衡的大国。

38、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39、总结,楚庄王与齐威王除了所处在的时间不同,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40、如释重负

41、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42、《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3、——《韩非子·喻老》

44、安居乐业

45、楚庄王在位时,前几年表现的很昏庸,但其实他是在隐藏自己的实力,等到他拔出自己执政后最大的阻碍后,他开始积极整治国政,让楚国最后战胜晋国,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46、无能为力

47、“一鸣惊人”故事最早是关于楚庄王的,描述是“鸣必惊人”、“鸣将惊人”。

48、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

49、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50、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1、天罗地网

52、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53、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54、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