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范仲淹优选63句

范仲淹优选63句

时间:2023-12-13 16:32:47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1、宋朝时文官的地位普遍比武将高,因此文官参与战争的机会也普遍比前面的王朝要多,但是能能称得上“军事家”这三个字的,却并不多,那么范仲淹为何能拥有这个称呼呢?这还要从大宋的敌人说起,这个敌人不是大宋的老对手辽国,而是西北的“新贵”西夏。

2、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

3、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4、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5、断齑画粥

6、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7、他所做的这些事,每一样都可能会要了他的身家性命,但是他却没有退让,因为他在任时,经常针砭时政,硬刚那些不称职的高官,所以他经常被贬黜,因此他的朋友劝他要低调一点,但是他却说自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他临终之前,他虽然自己生活困顿,但是在最后的《遗表》中,他也只说公事,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身后事……

8、而苏轼在政治上还是一个保守派,被卷入“乌台诗案”,屡屡遭贬谪,除在杭州期间因疏浚而略有成就外,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

9、钱钟书说,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但你看范仲淹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此公连吃鱼的时候,都要想到打鱼人“出没风波里”的辛苦。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强迫症,幸亏范仲淹有着钢铁般坚硬的性格,否则不得忧郁症才怪。

10、在整个西夏和大宋的战场上,范仲淹亲自率领并训练的这支部队,很快就脱颖而出,后来宋仁宗一看这支部队战绩优异还亲自给这个部队一个番号,名为“康定军”。大家可以想一下,古往今来,有几个文官能打造出一支拥有自己番号的部队的,仅凭这一点,范仲淹就称得上是“军事家”。

11、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12、举贤任能

13、但范仲淹之所以被“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创办了多少学校,教授了多少弟子,也不仅仅是他对儒学的贡献有多大,而是他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字“言传身教”。言就不用说了,我们单说他的“身教”。

14、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15、是苏轼,苏轼的诗,洒脱豪放,格调清新,自成一体,特别是他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靡之风,状景写人,抒情言事,慷慨激昂,清新豪迈,开创了豪放词派。

16、其实范仲淹的事迹写到这,他能在死后获得“文正”这个谥号中的“诺贝尔”(文正是所有谥号中最顶级的,且没有之一)就已经名副其实了,但范仲淹的优秀还远不止于此,因为他还有两个称号咱们没有解释。

17、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18、范仲淹三起三落: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直言不讳,提出撤掉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因赈灾得到赏识再次为官,遭人陷害再次被贬。又因为治水有功为官,却被反告污蔑再次被贬

19、教子扶危

20、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21、西夏本来只是西北的一个小国,在李元昊称帝之前,一直都把大宋当带头大哥看待,但是李元昊公然称帝,就意味着西夏要和大宋硬刚了。而且在最初的两国交锋中,大宋竟然接连失利,仁宗在震惊之下,急忙调兵遣将奔赴西北,而范仲淹恰好就在其中。

22、范仲淹一共收获了四个称号,分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23、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

24、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25、但和所有改革一样,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改革,出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这群人的影响大都在“庙堂之上”,因此他们开始以各种理由中伤范仲淹等人,以图阻止改革。宋仁宗是明君,但是不是雄主,因此很快就招架不住,只好把仅运行了一年的新政废黜,而范仲淹等实行“庆历新政”的骨干也被迫离开中央。

26、实施新政

27、所以范仲淹之所以能被称为“教育家”,是一位他自始至终,都做到了一个文人应有的样子,他的哪一段事迹也都足以为后人最表率,他就是“师”的标杆。

28、在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大宋内部开始不断出现举旗造反的百姓,而大宋花钱买平安的软弱行为,也让外敌更加垂涎大宋的财富,因此辽和西夏等国经常挑起边衅,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以范仲淹为首的官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案。宋仁宗算是明君,因此拿到方案之后就开始布置实施。

29、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30、范仲淹是文才的政治家,政治地位高;苏轼是有政治理想的诗人,文学地位高。

31、他扩大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使他的词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32、范仲淹在任时,大宋虽然在总收入上已经远超前朝(平均总收入要比唐朝至少高一倍)但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却步履维艰。这三座大山分别是“冗员”(一岗多人)、“冗兵”(兵多而不精)和“冗费”(花销巨大)。

33、造成前前两者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对前几朝的旧事历历在目,因此想通过分权,兵将不相习等办法来制约文臣武将,此外“燕云十六州”的缺失,也是宋朝不得不花重金养兵代替险关要隘的原因。此外,前两者也是第三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大宋每年的战争赔款,和各代皇帝的大兴土木也是“冗费”形成的原因之一。

34、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35、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36、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进士及第,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官至礼部尚书,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途中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37、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38、范仲淹到任之后,并没有像一般的文臣监军一样只监督不做事,而是主动地“指手画脚”。当时的大宋为了防止武将坐大,所以要求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而在作战时临时组建团队,而作战时也是生搬硬套。但是范仲淹却改变了这种惯例,亲自遴选出一部分兵将,然后让他们通过训练加强磨合,并在实际战场上,不再按“套路”出牌,而是大家不分高低贵贱轮番出阵。

39、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40、他心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伟大志向,整天表情严肃神情忧郁,他居庙堂之高,担心老百姓穿不暖吃不饱,处江湖之远,又担心皇帝胡作非为干坏事,可以说是进也忧,退也忧。

41、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42、虽然这次新政没能取得最终成功,但是它却为王安石的变法打下了基础。仅此一点,范仲淹就足以称得上是政治家。

43、如果从文学史的成就和地位而言,尽管范仲淹和苏轼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都有千古名篇传世,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比范仲淹高得多,苏轼不但是宋代四大著名诗人,更是第一散文名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同时,他的书法、国画也自成一家,范仲淹则在书法、绘画方面几乎没什么成就。

44、咱们最后要说的,是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教育家”,这个称号才是范仲淹的称号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这里的教育家虽然有范仲淹教书育人的意思在里面(范仲淹曾多次在各地兴办学堂,并亲自教授学生学业,他创办的苏州府学,不光在当时有东南学宫之首之称,而在这个校址上,历经千年也学校未断,今天的苏州中学就是在当年的地址上新建的)。

45、有关范仲淹“文学家”的这个称号,其实有一篇《岳阳楼记》就已经能说得过去了,不过他能获得文学家这个称号,却并不是仅靠这一篇文章,也不是他的诗词歌赋以及书法,而是他在世时,曾影响了之后的文风。在他之前,宋朝的文风偏于“娱乐”,而范仲淹的文风则是“实用”为主,而他又是文坛领袖,所以他的文风对当时及以后的文风影响很大。

46、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

47、范仲淹幼年丧父,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官至参知政事,即宰相。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新政受挫,自请出京,先后主政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死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48、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49、泰州治堰

50、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51、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

52、论历史地位是范仲淹高,论文化地位是苏轼高,毕竟是李白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

53、他之所以能被称为“文学家”,不是光指他的作品优异,更是表彰他在文学风气上的引领之功。

54、范仲淹是个特别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55、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气节,范仲淹做文官时,敢于直接顶撞“临朝听政”的太后刘娥,并不畏生死地向刘娥提出,要她把权力还给皇帝。(这一段大家可以看下电视剧《青云乐》,《大宋宫词》可能不会演这一段)范仲淹带兵时,又敢公然反对总指挥夏竦;

56、范仲淹之所以能被称为政治家,不是因为他在勾心斗角上胜人一筹,而是他在位时,所做的事对于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做过的事很多,骆驼不再一一列举,这里只提一件。王安石变法,相信有不少人在历史课本中都已经学过,但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是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

57、如果从政治的角度而言,范仲淹的历史地位远高于苏轼,范仲淹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倡导改革,政绩卓著,同时他还富有军事才能,戍边期间,让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敢窥视。

58、而范仲淹的本事还不止于此,当时总领大宋军队和西夏作战的,是一个叫夏竦的人(也是牛人一个),但当时夏竦的军事策略范仲淹并不认可。后来夏竦因为指挥作战被撤职,而范仲淹却因为局部战绩优异而获得仁宗信任,再后来李元昊之所以又向大宋献上膝盖,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宋军才用了范仲淹的做战方略。后世文武双全的毛主席也曾夸他“文武双全”。

59、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60、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61、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

62、苏东坡和范仲淹,都是宋朝知名度非常高的文学大家。

63、范仲淹自然是知道原因的,因此马上拟写出了十条方略,称为“庆历新政”,并且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不过,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范仲淹此举无疑是打击了皇亲贵戚,影响到了这些人的利益,一时间朝野上下抵制新政的大臣不在少数,宋仁宗迫于压力,选择了罢黜范仲淹,并将范仲淹一贬再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