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望洞庭 刘禹锡25句

望洞庭 刘禹锡25句

时间:2023-12-05 10:54:59来源:互联网整理 作者:海子 点击:

1、两个都对。中小学教材里选用古的诗词,文言一般都会注明版本出处。编者选择的版本来源不同,字句就会略有差异。但是大体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2、这个病句属于句式杂糅。

3、可修改为“《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或者“《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的。”

4、《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6、刘禹锡的《望洞庭》

7、《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9、如果不是专业的研究者,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10、这个就是取其本意吧。向高处或者远处看的意思。《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望:就是遥看的意思。

11、《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1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3、译文对照:

14、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15、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月下澄净的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承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如镜的情状,转合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鲜活得描述了洞庭湖独特的湖光山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结句中有一个青字,个人感觉转句中用色更合理。

16、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17、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18、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

19、句式杂糅: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把两句话挤到一句话里‘该结束的地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又称为结构混乱。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就是句式杂糅。)

20、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21、山水翠还有一个版本,作:山水色。

22、这是诗豪刘禹锡咏洞庭湖的诗文

23、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原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4、《望洞庭》,出自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夜,皎洁明月下,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5、(如果是专业的研究者,可以看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些古人文集的校订本);如果是考试的话,你就选择通用的,你们老师规定的版本。这句诗在我小学课本里选用的是“山水色”。希望对你有帮助。